【原创】 经历进化和革新的团购

我的日志

经历互联网时代近三年核裂变,团购并没有死去,而是经历进化和革新,在本地生活商业模式崛起之下,最后回到价值取胜的紫海市场。


 团购已然是过时的模式?


未必。


当你在谷歌上输入coupon一词时,谷歌有22页花花绿绿的各式折扣劵的信息。美国人实诚,过的是精打细算的小家日子。


连总统候选人,前驻华大使骆家辉,都是coupon(音译酷胖,折扣券)的忠实拥护者,他的太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,骆大使平时热爱收集各种折扣券,在消费之际会第一时间拿出来用,而这位香蕉人大使在上任伊始就通过折扣券在星巴克消费。


也就是在那时,coupon酷胖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法眼。而盘点GrouponLivingSocial等以coupon赖以发家的互联网企业,将给于我们互联网本地生活方法诸多启迪。


2016年,基于消费者需求的限时抢购终将逆袭。

1
衰退时尚:
小折扣券催生Groupon帝国


2008年,就在美国金融海啸的风口浪尖,华尔街处于混乱瘫痪的状态中。随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,团购突然成了“衰退时尚”,而Groupon正是这场“衰退时尚”下的最大赢家。


当然事物都有兴衰的过程,Groupon作为企业,也有着其发展必然的轨迹和路线。Groupon最早成立于以网友团购为经营卖点,它有诸多独特之处,比如每天只推一款折扣产品,每人每天限拍一次,折扣品一定是服务类型的,服务有地域性,线下销售团队规模远超线上团队等。

▲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创始人安德鲁梅森。


这是Groupon高朋网成立的初心。而其前创始人,后来被资本扫地出门的青年才俊梅森,他和朋友兼同事阿伦一起,为新网站取名为Groupon,取团体(group)和优惠券(coupon)之意。


八年之前,社群经济和众筹之风并未兴盛,Groupon朋网走在风口,将碎片化社会零散而分割的人们聚群在一起,只为最初的省钱消费。


2008年10月22日,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,一家披萨店促成了整个商业模式的诞生。梅森推出了Groupon的第一个团购业务,以半价购买披萨,最终有26个芝加哥人参与了团购。后来,Groupon还推出了半价享受1小时隔离罐体验的团购,最后有97个人购买。看上去,限时抢购是团购网站得以爆发的初心。



Groupon的发展历程。


在创业早期,梅森常常用芝加哥唯一的水暖工来比喻自己。暗喻互联网的创业者比美国蓝领的生活还要苦逼。事实上,又有谁不苦逼呢?


不过,用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,Groupon轻轻松松拥有了8300万注册用户和超过7000名员工,从一个初创小公司很快成为遍布全球的跨国企业。投资人们要求梅森一个月扩张4个城市,但梅森是行动力超人,一个月拓展了15个城市。


小折扣券大生意,催生Groupon帝国,在那些好光景的时代,Groupon的体量迅速膨胀。2010年10月,Groupon已在北美150个市场和欧、亚、南美的100个市场开展业务,有3500万注册用户。2011年11月4日,Groupon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,开盘价为28美元,较发行价20美元上涨40%。


从资本市场拿到了天量现金之后,Groupon即动手收购了韩国的团购网站,期待以韩国为跳板,拿下整个亚洲乃至新兴市场。


2
抢食本地生活蛋糕:
团购生意蓝海变红海

 

Groupon的初兴,是因为解决了商户和用户两大痛点。


对于商户而言,面向的是小商家或服务提供商,一般这些企业无力支付巨额的纸媒广告费,也没有找到自我展示的在线广告平台。自建网站又太薄弱,无法支撑足够的流量和带来口碑生意。


而对于用户而言,Groupon抓住了获取较大折扣引发用户购买欲的心理,且通过团购人数下限门槛、互为推荐购买返还一定金额等方式,使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互动,自发组织达到商家的参与团购人数下限,而参与人数一旦提升到一定程度,又能提升其他浏览此信息的用户信任。



Groupon的网站团购界面。


因此,这种用户自发形成二次传播的促动行为成为Groupon的亮点之一,也使Groupon用户数以每月200万稳定激增。


Groupon一团风行时,竞争者和模仿者快速跟进,短时间里,仅仅是全美的山寨者就多达500家。竞争者们跃跃欲试,纷纷效仿Groupon的网页形式推出他们当地的团购服务,比如ZouponYou SwoopGroop SwoopGroupocity等。活跃在当地市场的参与者,除了Groupon公司,还有GrubHubYelp等。


当然,Groupon的竞争对手并非全部山寨的选手,有些竞争对手的背景真系出名门。Facebook、谷歌、AT&T、纽约时报等公司都推出了类似Groupon的团购服务。


批评团购者说,团购没有门槛,只需要一个网站和一部电话,就能做一家团购企业。这种红海市场的竞争环境,也使得大公司们受到拖累。2015年行业财报显示,各公司财务数据并不好看,包括Groupon以及竞争对手LivingSocial。虽然LivingSocial公司一直在寻找新的收入来源,但传统的团购业务仍然是其核心业务。



▲2011年11月4日,Groupon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


餐馆、发廊、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其它小商家属于本地生活各个方面,Groupon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。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,Groupon在北美地区交易活跃的商户数量为165000家,交易活跃的商户数量占总商户数量的比例大约8%,这就意味着Groupon网站上还有超过90%的商户的潜力还未被开发。


本地生活这个大蛋糕画在了那里,按照Groupon前创始人梅森的说法,“本地商务潜力巨大,美国的市场价值就在1万亿美元,全球是14万亿美元。”谈及这些数字,梅森眼睛闪闪发光。


此外,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,每年美国人外出就餐的花费超过3000亿美元,娱乐活动花费为3800亿美元,还有1000亿美元花在了个人护理服务上面。

 

3
行业重组进行时:
限时抢购扮演逆袭角色?

 

理想和现实,终有一定差距。2015年7月,LivingSocial获得华盛顿特区议会3250万美元的税收优惠,条件是承诺公司总部继续设在华盛顿特区。特区议会不仅要求该公司维持并扩大在华盛顿1000人的雇员水平,而且要求其搬入占地至少20万平方英尺的新总部。


在此次裁员之后,进驻更大的办公室变得非常不现实。2016年,LivingSocial能否获得税收优惠仍未可知。此外,难兄难弟Groupon的日子同样并不好过。



▲2014—2015年中国团购/手机团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。


观察者们用“一哄而起,一哄而乱,一哄而散”,来形容这个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的市场。美国团购市场上的前三甲Groupon、Livingsocial、BuyWithMe,乃至很多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团购细分公司,他们过去走过的道路,或是当下或几年后,中国团购公司需要经历的道路。


日子难过,但积雪消融之后,春意即将呈现。巨头们依旧觊觎这片市场,以对支付有着强势霸权的谷歌为例,推出团购网站“谷歌时惠”;在欧洲团购市场,Google收购了德国团购网站DailyDeal。


实际上,日子并没有想像中那样的难过,在团购的进化演变于重组过程中,限时抢购扮演了逆袭的作用。而能够推行限时抢购,基于对垂直行业的多年深度耕耘。


20157月,Groupon收购了送餐服务创业公司“Orderup”,Orderup创立于2009年,开发了26个城市,以中小城市送餐为主,Orderup公告信息显示,其已处理超过1亿个订单。美国团购的鼻祖Groupon选择餐饮行业垂直纵深,而餐饮也是最容易做限时抢购的绝佳场景。



▲在新加坡的Groupon实体店。


Groupon的CEO EricLefkofsky声明提及,送餐服务是Groupon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自然延伸,“配送和外卖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,特别是随着手机用户的增长。Orderup的业务能力结合Groupon的消费群体和商家基础,将会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”。


Eric Lefkofsky还提及送餐服务近年来呈现爆炸式的增长,创业公司诸如MuncheryCaviarFastbite SpoonrocketSprig等,都凭借它们的送餐服务赢取了大量的关注和金钱。送餐服务目前火爆异常,就连打车软件Uber也加入配送食物的行列。


送餐服务能否给Groupon带来业绩拉动还有待验证,但鲜活的数据就摆在那里。Groupon 公司平台上的75%商户处于活跃交易状态,活跃客户每年至少会进行1次交易。Groupon在全球范围内每月拥有1.6亿人次的访问量,而北美地区的访问量为7700万。截至2014年3季度,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量为2300万,那么Groupon每年仅将2.5%的访问网站客户转换为网站的活跃客户。此外,2015年2季度财报显示,每位活跃客户的年交易额为135美元,而2014年2季度这个数字为136美元,而亚马逊网站的客户每年消费额达到了625 --1500美元。


当然,不管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来讲,Groupon现在都还处于本地市场开发的初期阶段。不过,市场似乎预期到它的价值。上周五的一份报告显示,阿里巴巴公司买入Groupon5.6%的股份,阿里巴巴成为该网站第四大股东。由此,Groupon股价上涨41.18%至4.08美元,录得自上市以来最大收盘涨幅。


文作者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版权声明:

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,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。本文已加原创标识,无需联系我们即可转载,转载时,请注明转载来源及作者姓名。如有其它需求,请联系我们(微信号:EudoraTian)。


«上一篇:邓丽君:走红日本25年   下一篇:saas大坑»

评论(0) 点击次数(27419)
评论(共0条评论)
用户名: 密码: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。